向诬告陷害说“不” ——中卫市以澄清保护机制促干部担当作为
“今年以来,中卫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先后3次通报6起诬告陷害党员干部的典型问题,为9名党员干部公开澄清问题。”近日,中卫市纪委监委公布了一组全市为干部澄清正名的数据,温暖了不少干部的心。
严肃查处海原县曹洼乡白崖村以马正山为首,杨生义、杨万林、杨应虎为主要成员的恶势力团伙案;澄清了中宁县委常委邱斌收受朱营村原党支部书记李某位于中宁县“塞上江南”小区17套房产的不实举报;对沙坡头区迎水桥镇保洁公司经理冯兴明以权谋私问题的不实举报予以澄清……一心扑在工作上,却因诬告陷害背上思想包袱,甚至影响工作、生活,遇到这种情况,纪委监委来“撑腰”。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来,全市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为受到不实反映的干部澄清正名、消除顾虑。近年来,中卫市纪委监委积极探索建立干部澄清正名机制,鼓励保护依法检举举报,严厉打击诬告陷害行为等,让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解锁除枷”、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持续释放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正向激励效应,彰显了“为担当者担当”的鲜明导向。
恶意诬告挫伤干事创业积极性
回想起以前被电话威胁的经历,时任海原县曹洼乡武装部部长、白崖村包村干部田进军记忆犹新。
“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如果取消我们多占的补贴,就不断举报‘臊’你们,让你们无法在曹洼乡工作。”
“这是我的工作职责,我们必须要取消。”
……
2015年初,在海原县惠农资金“中梗阻”专项治理中,田进军和另一名包村干部核查出马正山夫妻存在多拿多占补贴问题,受到马正山电话威胁。田进军告诉记者,马正山一伙经常拟写各种材料到处去恶意举报,村干部们干工作也畏手畏脚的。
曹洼乡政府时任乡长刘晓强上任之初,马正山就带人找乡长打招呼,扬言历任书记、乡长都对他特殊照顾,不照顾他、不按他的意思办的书记和乡长在曹洼乡的工作都不顺利,在曹洼乡待不住。2015年7月,刘晓强在工作期间,未按马正山、杨万林、杨生义意愿行事,杨生义、杨万林拉拢村民杨应虎、马进元捏造时任乡长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弄虚作假、挪用公款等问题,向海原县纪委举报。同时,经常教唆一些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群众找时任乡长以跳楼等手段强行索要低保,使其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刘晓强坦言,无论事情是真是假,一旦被举报,别人都会对自己打个“问号”,会质疑你是不是真的有问题,上班还是很有压力。
刘晓强的担忧,也是一些基层想干事创业的干部共同的担忧。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尖兵闯将。然而,一些长期冲在一线攻坚克难的干部,还往往会遭受更多非议,甚至是诬告。
2010年至2018年,以马正山为首的恶势力团伙把上访告状当成职业,以弄虚作假、侵占、挪用公款等问题线索,持续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信访局等部门诬告陷害乡村干部以达到个人目的,曹洼乡党委先后派4名乡干部代理白崖村党支部书记,但都因被诬告、干扰无法正常工作。
虽然多次举报经查不实,但马正山团伙一直盯着不放,找准机会就恶意举报。
我市正处于转型追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纪检监察机关对“问题干部”的相关线索深挖彻查,形成了强大震慑效应。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人为达到个人目的,采取通过不实的投诉举报方式诬陷他人。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党员干部个人名誉,挫伤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也背离了信访举报初衷,浪费了行政资源,恶化了地方的政治生态。
记者在查阅一些纪检监察机关通报的典型案例发现,恶意诬告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故意捏造“问题线索”,借信访举报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有的在换届考察前夕,故意制造“黑料”,给他人“使绊子”;有的因为自身的不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肆意造谣中伤他人……
澄清问题“解心结” 干部正名“暖心窝”
今年以来,全市共受理信访举报2342件,在受理的1664件处置问题线索中,有的问题线索要历经数月才能查清事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一些问题线索漏洞百出,被诬告者背上了思想包袱,纪检监察机关忙得团团转,正常工作受到干扰。”
经过4个月的核查,今年3月,海原县曹洼乡白崖村迎来“蝶变”。市纪委监委督导海原县纪委监委严肃查处了海原县曹洼乡白崖村以马正山为首,杨生义、杨万林、杨应虎为主要成员的恶势力团伙案,并对马正山恶势力团伙案背后的“关系网“和“保护伞”进行了深挖彻查,严肃问责,共处理相关责任人22人。
“不实举报被澄清了,对我来说,确实是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感觉一下子轻松许多,干劲儿更足了。”曾被恶意举报的曹洼乡党委书记周玉宁说。
“刚得知自己被举报时,心里十分迷茫,多亏了市纪委监委帮我澄清事实,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关心和爱护,为我干事创业增强了信心和底气。”中宁县一名领导干部因被举报收受房产问题得到澄清后表示,组织为自己担当,自己就要更有担当,今后要更加严格自律,增强规矩意识,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监督。
一些基层公务员反映,干部敢担当难免会触碰一些人的“奶酪”、得罪人。如果干部被诬告未被澄清,就可能会让其他干部也有所顾虑,甚至因“怕出事”而不敢担责,进而滋生“怕作为”“慢作为”。
一起起典型案件,释放出向诬告者“亮剑”的强烈信号。为给广大党员干部塑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中卫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正面激励与反向打击相结合,及时澄清问题、还清白者以清白,又重拳出击,零容忍查处诬告陷害行为。今年,我市探索起草了《中卫市纪委监委查处错告诬告陷害信访举报为党员干部澄清正名的实施办法(试行)》,对诬告陷害的行为认定、调查程序、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纪检监察机关公开为党员干部澄清不实举报,这样的例子在我市越来越多地出现。
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中卫市不断强化“为敢作为者作为、为敢担当者担当,为敢负责者负责”的鲜明导向,保护和支持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党员干部。对确认被错告、误告、诬告以及反映不实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通过通报的形式利用报纸、电视、网站、微信等方式予以澄清正名,并对举报者进行通报批评。
规范信访举报秩序 对诬告陷害“零容忍”
“我们不能让干部流汗又流泪,纪检监察机关通过监督手段还干部清白,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担当。我们绝不能让诬告、误告成为干部干事创业路上的‘绊脚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规范做好信访举报,明确严肃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为清白担当者撑腰,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不实举报要澄清,恶意诬告歪风更要刹住。记者了解到,市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强对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法纪教育,严格贯彻落实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有关规定,做细做实反馈机制,将反馈告知贯穿举报流转全过程,形成信访举报全流程闭环管理,防止受理、办理等工作环节脱节、断档,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海原县纪委常委马宁说,信访工作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特殊桥梁和纽带。今后,将继续通过提升服务、畅通渠道、分析总结等措施,做到工作主动下沉,让纪委信访室成为群众信访的“终点站”。
“当前,少数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甚至有‘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思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各级领导干部不因为怕犯错误而出现各种懒政怠政行为,我市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受过处分但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建议市委、市委组织部提拔重用,并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把干部从“想做事怕出错、想干事怕被罚”的困惑困扰中解脱出来,让“有为的干部有位,犯过错的干部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注意保护那些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对那些受到诬告陷害的干部要及时予以澄清,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诬告陷害不仅是歪风邪气,更触碰了党纪国法底线。从党规党纪到法律法规,均对诬告陷害的处理作出明确规定。
“组织就是实干者、清白者的坚强支柱和后盾,我们将一如既往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让担当作为者充满干劲,让诬告陷害者没有市场。”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