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孩子的内心
在乡村教书时,班里有一个孩子强强特别调皮。那天,强强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我给强强的妈妈打电话,请她务必到学校来一趟。强妈惭愧地说,她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根本无力辅导孩子作业。强爸在外地打工,也不可能辅导孩子。如此,强强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了。后来,我加强了对强强的辅导,他的成绩逐渐上升,也不再那么调皮了。可见,强强之前的问题也不能全怪他自己,关键是我们和教师要用关爱走进他的内心,尽量纠正他的问题行为。
儿童尚未成年,在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方面能力很薄弱,还需要指导。如果时间足够长,我们完全可以寄希望于儿童自行培养,但人生有限,为了避免整个过程过于漫长曲折,成人就必须参与其中,对他们的成长加以关注和引导。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对儿童的不了解。对于成人来说,正确认识自我并非易事,更何况还要全面了解儿童,并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丰富的知识去指正和引导他们,其困难可想而知。奥地利学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以他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父母效能培训课程影响过很多人。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生活的失败者”。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比达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而现实中,很多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在教育领域,阿德勒强调教师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儿童,或者将问题归咎于遗传。教育的宗旨,就在于促使每个孩子成人成才。教育儿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阿德勒的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分为《如何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等十四章,以及《个体心理问卷》《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两个附录。书中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人格的统一,阐发问题成因,指出常见的教育错误,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并逐一给出答案。答案中不仅有方法,还有依据,科学严谨。
书中指出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对儿童的各种表现进行解读。孩子是一面镜子,通过孩子成人也可以反观自身,完善自我。譬如在《教育的误区》中,作者谈到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家长或老师千万不要气馁。要想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就要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就能战胜一切困难。虽然努力了不一定会有预期的结果,但是很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就算努力了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这些努力最终会获得回报。
作者强调,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一些主观和独特的东西。因此,身为教育者,千万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儿童,而要了解儿童独特的个性。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这方面的著作和好的方法,见微知著,在孩子未形成障碍前,能有效预防问题的产生,从而使孩子在正确的指引下良性发展,茁壮成长。(彭忠富)